新聞中心 藝術園地 感悟

幸福是奮斗出來的

——從地窯到樓房觀祖國變化

2019-09-02 11:33    來源:軋鋼廠    作者:楊妮

       

     “我家住在黃土高坡,日頭從坡上走過,照著我的窯洞,曬著我的胳膊……”那天送孩子回老家,在車上聽到這首膾炙人口的歌曲,感覺真親切,思緒一下子回到了小時候。

        我的家住在渭北旱塬,地窯是人們那時候主要的居住建筑類型,地窯也叫“地坑窯”或是“天井院”,其最大的特點就是冬暖夏涼。通常一個地窯院中央有一棵樹,四面都有窯洞,每一面上打兩個窯洞,一個臥室,一個廚房,因而一個地窯中可以住好幾家人。那時候,家里人多,生活比較貧困,我們一大家子十幾口人除了爺爺奶奶住在地窯旁邊蓋好的一間房子外,大伯,二伯,三伯全家和我們一家四口都住在地窯中,每天早上起來,院子是我們童年歡樂時光的聚集地,那里可熱鬧了,大人們放著收音機聽著新聞干著家務,我們兄妹幾個就在院子里嬉笑打鬧玩游戲,到吃飯點了,等到嬸嬸們和媽媽發(fā)出“吃飯了”的聲音,孩子們就想快樂的小鳥一般,蹦著跳著奔向各家的廚房,看著哪家飯香,就跑到哪家!每到院里的樹上核桃熟了,哥哥弟弟們或是爬上樹,或是用長長的桿子往下敲打核桃,我和姐妹們就負責把核桃裝在一起,等著剝皮后享用,弟妹們經常為了吃得多少吵得不可開交,我們就在一旁勸說著……從附近經過的人,看著一番熱鬧的場景,望著其樂融融的一大家人,都羨慕不已。

        那些年,地里的莊稼收成不好,孩子們要上學,一家人的生活可謂是捉襟見肘。為了改變生活現狀,三個伯伯和爸爸就出去做生意,起初的時候,兄弟四人合資買了兩輛三輪車,大伯和二伯一起,爸爸和三伯一組出去做生意,從收破爛開始,再到后來的賣紅薯,賣粉條,賣西瓜。還記得那時的我們,最高興的就是爸爸從外地買西瓜回來,此時的我們可以痛快地來一場“西瓜盛宴”,碰到下雨天,我們兄妹幾個估摸著時間,挽起褲腿,光著腳丫,站在村口翹首期盼裝滿西瓜的三輪車的出現,由于從村子里面是泥路,車開不進來,就需要我們兄妹幾個一個一個將西瓜抱回家。車子剛停到村口,我們就爭先恐后的搶著抱西瓜,因為地面濕滑,難免會有西瓜摔得開了花,孩子們懊惱,大人們無奈!

        經過幾年的打拼,家里有了積蓄,生活也慢慢好了,大伯、二伯和三伯相繼蓋起了平房,搬出了地窯。爸爸覺得我和弟弟還小,想多積攢些錢,而且已經習慣了地窯里面冬暖夏涼的生活,舍不得離開,所以我們一家人就留了下來。此時的地窯里雖然安靜了好多,但也變得有點孤寂,爸爸出門掙錢了,家里就剩下媽媽和我們姐弟兩了,為了補貼家用,媽媽養(yǎng)了一頭牛和兩只羊,等到一放學,我就和弟弟為牛和羊割青草,喂飽它,為了第二天早上可以多擠點羊奶賣點錢,這樣男主外女主內平淡的日子一直持續(xù)到我小學三年那年,在父母的共同奮斗下,我家蓋起了村里的第二棟樓房,村里人很是羨慕,見到爸媽都開玩笑說:“你們兩口子真不容易,養(yǎng)活兩個孩子,還能積攢這么多錢?這么快就脫貧致富。”爸媽笑而不語。

        一年后,雖然我們一家人都搬進了新房子,可是爸爸還是舍不得毀掉地窯,那里有我們一家人人快樂的回憶,而且每年盛夏之時,還可以到地窯中乘涼午休。但是好景不長,為了積極響應國家政策,地窯被填平了,還記得那天,爸爸一個人默默地看著地窯被挖掘機一點一點夷為平地,眼中有萬分的不舍,待挖掘機和村干部走后,獨自在那片土地上靜靜坐了一下午,晚上才戀戀不舍的離開。

        如今地窯已不復存在,家里在縣城買了三居室的房子,可是地窯里承載了太多童年的回憶,它將永遠留在我們心里!前不久回家,路過地窯被填平后的土地里栽上了槐樹,蔥蔥郁郁的,各個挺直地立在那里,風吹過,樹葉搖曳著,好像在向我們招手。

        幸福是奮斗出來的。隨著社會的發(fā)展,國人生活的提高,一幢幢樓房拔地而起,吃穿住行有了很大改善。未來,我們應該緊跟祖國的發(fā)展,堅守初心,勇擔使命,闊步向前走在幸福生活的康莊大道上!

-->
  • OA系統
  • 企業(yè)郵局
用戶名:
密 碼:
友情鏈接:
網站首頁 | 公司簡介 | 建言獻策 | 企業(yè)郵局 | 聯系我們
行政管理部:0913-5182286 黨群工作部:0913-5182082 品牌營銷部:0913-5182135
  
版權所有 陜西龍門鋼鐵有限責任公司 © 2024 陜ICP備05004228號

陜公網安備 61058102000140號